内驱力很关键,但“认同”是前提

发布时间:2021-12-16

前几天和几个在工作中认识的朋友吃饭,其中一个人就聊起了一件近期挺困扰他的问题。我这位朋友姓潘,我就叫他潘先生吧。他呢,是销售出身,后来转做市场工作,现在就职于一家挺知名的公司,带着一个5人组成的小团队。在很多人看来,潘先生正在处于职业的上升期,公司也很器重他,还把他纳入到公司的高潜项目当中,一切看起来都很让人羡慕啊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个在别人看来职业发展道路顺遂的人,也有着自己的烦恼。

 

他的烦恼就是自己带的几个下属,似乎非常缺乏内驱力,虽然能够完成工作,甚至还能完成得比较出色,却总需要自己经常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指导他们,去推动他们做事。潘先生自己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啊,他希望自己的下属可以更加独当一面,能够主动地思考和做事,建立起自己的内驱力。毕竟这对于下属自己也是有好处的。可是,越希望下属有内驱力,潘先生就越失望。这是他最大的烦恼。

 

按理说,如果只是因为员工缺乏足够的内驱力,似乎还不构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后果,毕竟团队本身是能够出成绩的,只是过程累了一些而已。但是,潘先生是一个自我要求很高的人,使得他希望下属们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,这种要求上的差异,是他烦恼的主要来源。


谈内驱力之前,先谈谈“动机”

 

怎么样,听起来有些自寻烦恼吧?当时一起吃饭的另一个朋友就劝潘先生放过自己和下属吧,毕竟潘先生不能要求别人像自己一样,更何况他的下属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,假如潘先生能放下各种各样的要求,大家都会好过一些。

 

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呢?这是我向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提出的问题,也是吃饭时潘先生问我的问题。出于好奇,我问了他很多问题,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询问他对于“内驱力”的看法。潘先生的回答倒也简单直接,他就是希望自己的下属可以变得更加主动,自己能够多思考应该做些什么事情,而不是遇到情况就来问他。同时,他也希望下属能够自己多学一些新东西,这样对工作也有好处。

 

于是,我又问了潘先生,他有做些什么事情去帮助下属建立他们的内驱力?听到这个问题之后,潘先生看了我几秒,脸上似乎充满的迷茫,缓缓地反问道:“难道内驱力这个事情还要别人帮吗?这肯定是自己的事情啊。”你看,潘先生果然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吧,他的内驱力就是自己为自己建立起来的,他也觉得下属的内驱力是他们自己要考虑的问题,跟他没什么关系。

 

你认同潘先生的观点吗?我先不做评价,还是要回到源头去看这件事。“内驱力”看起来是自己内在的一部分,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事情,然而,我们无法要求一个人天然就能建立起很强的内驱力,就像潘先生的下属一样。那么,自己如果不能完全建立内驱力的话,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?肯定不是的,自己没有办法完全靠自己实现的事情,其实是可以依靠外部去推动一下的。


这里我想讲一个概念,叫做“自我决定论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)”。在我看来,这个理论最吸引我的地方,就是它会把人们的“驱动力”和做事的动机相结合,并且还会动态讨论“动机的性质”。

 

在“自我决定论”当中,它把人们做事的动机分成了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。自主动机这个部分就是潘先生非常看重的内驱力,而受控动机更多来源于外部的刺激。这时候,你也许在想,这个分类方法看起来并不新鲜啊,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问题。的确如此,但接下去,“自我决定论”会告诉你,其实动机是可以被改变的,也就是说,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,将受控动机转变为自主动机。

 

这种方法,就是潘先生可以做的。事实上潘先生并不是不愿意做些事情,否则的话他也就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和下属沟通并且指导他们了。不过潘先生之前没有理解的是,他其实是可以做些事情来帮助下属进行动机的转变的,而不是要完全指望下属自己发生改变。所以,潘先生希望下属有内驱力,是要回到“动机”这个要素上去讨论的。

 

现在很明显,潘先生的下属缺乏的是自主动机,也就是潘先生希望他们拥有的内驱力。那么,下属的受控动机如何呢?显然是没有问题的,因为从过去的情况来看,只要潘先生对他们进行了指导,他们也就能把事情做好了。因此,潘先生如果能够解决动机的转变,他的烦恼也就能部分和全部消除了。


动机是可以被调节的

 

那么,潘先生可以做些什么呢?想要采取更有效的行动,就要先明确方向,对于潘先生来说,把下属的受控动机调整为自主动机是在明确不过的方向了,接下来,就是明确行动路径了。

 

事实上,“自我决定论”还不仅仅是把动机分成了两个类别,它还进行了细化出了动机的子类型:

 

比如说受控动机,它还能分为纯外部动机和内摄动机两种。纯外部动机呢,就是单纯依靠外部力量驱动,像是纯粹的追求奖赏或避免惩罚。而内摄动机呢,就相对好一些,人们会因为内疚或者不好意思而去做一些事情,虽然不完全出自于自己的意愿,至少也会因为减少自己的负面感受而去做。

 

而自主动机,则可以认为认同动机、整合动机和纯内部动机这三种。认同动机呢,则是要比刚才提到的内摄动机好一些,它是人们为了追求认同,或者是遵循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和理念,开始主动地去做是。整合动机就更积极了,它不仅代表了一种主动,当事人还会把外部需要达成的目标等因素整合到自己的行动当中。最后不用多说了,纯内部动机是最高境界,完全靠自己,不需要任何外部因素干预。


好了,说完了“自我控制论”对动机的分类,我们就能发现,潘先生的员工基本是处于纯外部动机以及内摄动机这两个阶段,想要让他们能够产生内驱力,至少要让他们往“认同动机”上去靠拢,随后再慢慢帮助他们做进一步调节。在当天的饭局上,我推荐潘先生采取三条行动策略,我也把这三条内容分享给你。

 

1. 盘点团队成员的动机状态

 

根据“自我决定论”,我们已经可以把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分成五个类别,是一个相对细致的划分。这样一来,你就可以结合团队成员的实际情况来个“对号入座”。潘先生经过粗略思考,他觉得自己的5个下属都是处于“内摄动机”阶段的,那么,他之后就要只要考虑怎么一个个进行突破,把下属的动机调节到“认同动机”上去就好。也许在你的团队当中,成员的动机分布是更加多元化的,我会建议你先从处于“内摄动机”的人着手,因为他们一旦发生改变,你在后期会省下更多的精力。

 

2. 和团队成员进行一对一沟通,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

 

想要改变动机,就需要一定的刺激因素。那么,刺激因素是什么呢?可能是钱、权力、名誉、地位,又或是学习和升职的机会,如果你不沟通,是无法知道你的团队成员到底需要哪一样,又或是哪几样的组合。管理者最应该避免的,就是去猜员工需要什么,或者是为他们提供你自认为他们需要的东西。讲到这里,也许有人会问:“我无法为他们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怎么办呢?”这也是很正常的情况,不过,你需要让团队成员知道你确实知道他们需要什么,你也确实有努力过。一旦你表现出了自己的真诚,员工是会感受到的,你们接下去再多讨论替代方案或者其他支持就好。

 

3. 让团队成员多感受一下自己的改变

 

当我说完前面两个行动之后,潘先生马上问我:是不是发现员工有所改变了,就要尽快再进行推进,让他们能够快速实现下一次改变呢?当时我心想,果然是一个要求很高的人啊。但我还是劝他冷静一下,为什么呢?理由很简单,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当一个人有了积极的变化之后,不要急着马上进入下一阶段,而是要留下足够的时间,让自己感受已经发生的变化。只有这样,一个人的动机才有可能“固化“下来,变成自己真正的动机。而且,给予团队成员充分感受到他们的改变,也是为你提供了和他们进一步交流的机会——多聊聊你所看到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改变,表达你的积极感受,认同他们的进步。做这些事情,要比你能给他们提供多少额外的奖金,更能激励人心。


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潘先生已经和他的几个下属进行了深入的沟通,还跟我说他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的下属其实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,他想为下属提供支持,下属也表示他们也会更加主动去寻求进步。我很期待潘先生团队将会发生的改变,同时,我也很期待你对于“如何激发人们的内驱力”这个话题的想法和建议,欢迎和我交流。


在线咨询
留言
提交成功
确定